一、先看「硬指標」:吊牌這行字比廣告靠譜 100 倍
買防曬衣別聽商家吹 “冰感”“降溫”,直接翻吊牌找 「UPF50+」 和 國家標準 GB/T 18830。
UPF 是啥? 就是防曬力的 “分數”,50 + 代表能擋住 98% 以上的紫外線,比涂防曬霜還省心(防曬霜 SPF50 只能擋 98% 左右,但需要 2 小時補涂)。
踩坑預警:有些衣服寫 “防紫外線” 但沒標 UPF 值,大概率是智商稅!還有 “深色 / 淺色防曬一樣” 是假的,實測深色防曬力比淺色強 30% 以上(黑>紅>藍>白)。
二、面料選對了,防曬不悶汗!
三種常見面料怎么挑?直接看場景:
面料優點缺點適合場景
聚酯纖維(滌綸)防曬最強(UPF 輕松 50+),耐磨透氣性一般,出汗有點悶戶外暴曬(爬山、海邊)
錦綸(尼龍)輕!透氣好,能做涼感處理(摸起來冰冰的)防曬比滌綸弱一丟丟(但日常夠)通勤、上班、逛街
純棉 / 棉混紡舒服親膚防曬差(UPF 只有 5-15),洗幾次就透光別當防曬衣!頂多遮個陰涼
小技巧:挑的時候用手撐開布料,透光少的防曬好;對著衣服吹氣,另一邊能感覺到風的,透氣性差不了。
三、設計細節:遮住 “漏光區” 才是真防曬!
很多人穿防曬衣還是曬黑,大概率是設計沒選對:
帽子要 “帶檐 + 包脖子”:帽檐至少 8cm 寬(能擋住臉和脖子),背后有兜帽的能護住后頸(夏天這里最容易曬禿嚕皮)。
袖口帶 “拇指扣”:抬手時不會露手腕,避免 “手表曬痕”;下擺選帶抽繩的,能收緊腰部,防止灌風漏光。
透氣孔藏在這:腋下、后背有網眼或鏤空設計的,跑起來風颼颼的,比沒孔的涼快 2-3℃。
版型別選太貼身:留 1-2 拳空間,既不勒肉,又能讓空氣在里面流動,比緊身款更透氣。
四、價格咋選?100-300 元最劃算!
防曬衣不是越貴越好,實測不同價位區別:
50 元以下:基本沒防曬指數,面料薄如紙,洗 2 次就透光,相當于買了個 “心理安慰”。
100-200 元:國產性價比之王(蕉下、伯希和、迪卡儂),UPF50 + 標配,面料輕、透氣,日常穿足夠。
200-300 元:國際品牌(北面、哥倫比亞)或專業戶外款,多了防水、速干功能,適合爬山、徒步等高強度暴曬。
500 元 +:主打 “高端材質”(如石墨烯降溫),但防曬力和百元款差不多,不差錢可以沖,性價比一般。
省錢秘訣:別盯著 “防曬衣” 標簽買!很多運動品牌的 “皮膚衣” 其實就是防曬衣,促銷時幾十元能拿下,記得看吊牌 UPF 值。
五、買回來怎么穿?這 3 個誤區別踩!
“洗幾次防曬力會掉” 是真的! 尤其是帶涂層的防曬衣,建議手洗、用中性洗滌劑,別用洗衣機甩(涂層會被扯掉),晾的時候反過來曬,延長壽命。
“穿防曬衣就不涂防曬” 錯! 領口、手腕、腳踝這些露出來的地方,必須補涂防曬霜(推薦 SPF30+、PA+++),雙重保險。
“淺色更涼快” 是假象! 淺色確實不吸熱,但防曬差;深色雖然吸熱,但把紫外線都擋在外邊了,實際體感溫差不大,選深色更安全。
最后總結:5 步選對防曬衣
查吊牌:必須有 UPF50 + 和國家標準號。
挑面料:戶外選滌綸,日常選錦綸,別買純棉。
看設計:大帽檐、拇指扣、透氣孔,版型寬松不貼身。
摸手感:輕、薄、軟,穿上沒負擔(太重的容易悶汗)。
看價格:100-300 元閉眼入,便宜的沒效果,太貴的沒必要。
按這幾步選,夏天曬不黑還舒服,再也不用交智商稅啦!